上一页|1|
/1页

主题:你心中影响德阳的十大事件(详见一楼)

发表于2013-07-23

1、德阳工业区及“三线建设”

1956年 9月, 省委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关于加强新工业区和工业城市建设工作几个问题的决定”精神,确定在德阳建立工业区。 1958 年至 1960 年 7 月,国家将原德阳工业区建设重点由航空工业转为重型机械制造为主,第一机械工业部将重型机器厂厂址选定在德阳。1958年 10月 13日,重型机器厂、水轮发电设备制造厂在德阳工业区动工兴建。“三线建设”期间,德阳先后完成中国第二重型机器厂、东方电机厂续建,新建东方汽轮机厂、东方电工机械厂、四川钻采设备厂、金河磷矿、清平磷矿等工矿企业。德阳初步形成以重型机械和发电设备制造为主的重型机械制造基地。

2、广汉试行“包产到组”和向阳公社摘牌

1978年初, 广汉县金鱼公社探索试行“包产到组”联产计酬责任制,采取分组作业、定产定工、以产结算、超产奖励的办法,打破传统“大锅饭”,实现了生产方式上的突破,成为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发源地之一。

3、德阳建市

1983年 8月 18日,国务院批准建立德阳市,以【83】国函字 156 号《国务院关于四川省设立德阳市的批复》行文“:同意设立德阳市。德阳市驻德阳城关,辖城区街道办事处、汉旺镇和旌阳、城区、八角井 3 个公社。将绵阳地区的德阳、中江、绵竹 3 县和成都市的广汉、什邡2县划归德阳市管辖”。 8月31日,德阳市成立大会召开。德阳建市翻开了德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纪元。

4、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建市初,市委、市政府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振兴农村经济的突破口,响亮提出“学苏南经验,仿温州模式,走自己路子”,利用德阳的农业优势和本地资源,把发展乡镇企业与发展农业结合起来,以工业补农业、以农业促工业,走出了一条符合德阳实际、农村经济快速腾飞和群众共同富裕的新路。

5、放权让利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建市后,市委、市政府坚持市带县、不搞市“刮”县,树立“摇蜂糖”、“藏富于县、放水养鱼、搞活企业、提高效益”的指导思想,采取在政策上支持,工作上帮助、管理上放权、经济上让利的措施,放手发展县域经济,推动了县域经济的迅速发展。

发表于2013-07-23

6、三星堆考古发现

1986 年,随着一、二号祭祀坑的发现,三星堆在沉睡数千年之后,成为“一醒惊世人”的世界级考古发现。它揭开了川西平原古蜀文明的神秘面纱。庞大的古城遗址、奇异的文物造型、独特的文化背景,印证了距今三四千年前,川西这片土地上已具有高度发达的古代文明。三星堆,自此蜚声海内外,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和长江中上游地区中华文明起源地之一。

7、建设德阳石刻艺术墙

1988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利用泰山路保坎修筑一道石刻艺术墙。 该艺术墙长1000 多米,高 7 米,由 35 个拱洞、3 个石梯和通道、两组浮雕、1 个牛头门、1 条地下通道、2 个展厅和 32 根蟠龙石柱、12 根生肖柱等组成。 整个艺术墙以本地出产的土红色和乳白色花岗石为材料, 利用浮雕、圆雕、透雕、悬雕、建筑小品及墙体的各种空间,分段组合,虚实结合,集民族性、时代性与地方性为一体,朴实而宏伟,表现出人类对大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与追求的永恒主题,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8、旌湖两岸生态整治

1989年10月26日,绵远河城区段综合治理工程开工。在两岸修筑各长3公里防洪大堤和 30-50米宽的林阴覆盖滨河大道及园林。此后, 持续不断进行建设改造,到2006年, 建成休闲文化长廊等 8 大长廊。2007年 1月, 德阳市旌湖两岸生态整治工程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这是全国城市建设与管理的最高奖项。旌湖景观带已成为德阳城市的标志性工程,极大地提升了城市整体形象,方便、丰富、提升了市民生活。

9、“再造一个德阳”——河东新区建设

1992年 8月, 德阳旌湖经济技术开发区获省政府批准建立, 并随之征地 207.56公顷,河东片区的建设开始起步。 1993年 4月,市第三次党代会提出“抓住发展机遇,加快改革开放,再造一个德阳”的目标,河东片区迎来了加快建设的良机。经过 20年的建设,河东新区从无到有,以德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黄河片区为主体,东到东山,西至旌湖,北到青衣江大桥,南到嘉陵江大桥,在城区面积和经济总量上,圆满完成且远远超过了“再造一个德阳”的宏伟目标。

10、金路、广华股票上市

1993年 5月, 德阳化工行业的代表性企业四川金路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德阳首家上市企业。 9月,四川广华化纤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随后,东电、东电工、二重等企业陆续上市。2008年 3月,宏华集团在香港上市。2010年 8月,科新机电登陆深交所创业板上市交易。通过股票上市,推动了企业建立规范的经营管理机制,降低市场风险率,扩大市场知名度,有效实现规模和效益的跨越式增长。


发表于2013-07-23

11、重装基地建设

2002年,市委、市政府作出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装备制造业,把德阳建设成国家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决策,同年4月,国家科技部将德阳列为“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装备制造业试点城市”。 2006年,省政府把德阳列为“四川省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发展工程基地”。经过多年建设,德阳以制造发电成套设备、冶金成套设备、石化设备等为特色,建成一批具有一流自主创新能力,产品市场占有率国内第一的优势龙头企业,装备制造业已经成为全市工业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支柱。 2009年3月,德阳被联合国工发组织批准成为国内第一个“清洁技术与再生能源装备制造业国际示范城市”。 2013年6 月,德阳被中国设备管理协会授予“中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称号。

12、建设文庙广场

2002 年 2 月 15 日, 文庙广场开工建设,2003 年 8 月 23 日竣工, 工程总投资2.24亿元。 广场占地 5.37公顷,其中,硬质地面3.87公顷,绿化 1.5公顷。 广场建成后成为全市文化展览、市民休闲、健身等重要场所,被誉为“德阳的城市客厅”。

13、西部职业教育基地建设

2004 年 8 月,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建设中国西部职业教育基地的决定》,当年制定“一体(德阳市区为主体)、两翼(中江县、绵竹市为两翼)、三个点(罗江、广汉、什邡)”的规划。 2012 年底,全市中职学校 20 所,其中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 7所,国家示范性中职学校 2 所,省级示范性中职学校 2 所。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5 所,其中国家级示范院校 2 所。职业院校学生共计 13 万余人。

发表于2013-07-25

14、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

灾和恢复重建2008 年 5 月 12 日,突如其来的“5·12”特大地震,给德阳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巨大损失,处于沿山区的绵竹、什邡受灾尤为严重。面对空前惨烈的地震灾难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考验,在党中央、 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特别是北京、江苏人民倾力支援下,德阳人民自强不息、攻坚克难,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取得决定性胜利。

15、东汽异地重建

“5·12”特大地震使东汽汉旺生产基地遭受重创。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社会各界的关怀下,东汽在灾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就恢复生产。

16、抗击清平“8·13”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

2010年 8月 13 日,绵竹清平乡暴发近几十年来国内规模最大的一次特大山洪泥石流(高达 600 万立方),造成汉清路多处冲毁掩埋,水、电、通讯全部中断,部分民房、公共设施损毁, 直接经济损失 4.3 亿元。但因预警及时,最大限度减少了人员伤亡,被中央、省级主流媒体作为“科学避险,预警救命”典型地质灾害成功避险案例广泛宣传。危难之际,各级党委、政府,人民子弟兵、民兵预备役、公安消防、人民警察以及全市干部群众携手并肩、众志成城,以不屈的意志和坚韧的信念夺取了抢险救灾的重大胜利。

17、 德阳纳入全国社会管

理创新试点2010年 12 月 7 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推进会上,德阳被纳入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德阳是四川省纳入综合试点的唯一城市。

18、德阳 GDP突破“千亿”

2011 年, 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37.4 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大关,居四川第三位。

19、“两区” 规划建设

绘就大城蓝图按照建设百万人口、百平方公里“双百城市”目标,2011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建设城市新区。旌东新区主区规划范围面积259.6 平方公里,亭江新区规划范围面积218.21平方公里。这是德阳城市建设的又一次“版图跃进”。

20、 中国二重八万吨模锻

由中国二重集团公司自主设计、自主制造、自主安装的全球最大的 8 万吨大型模锻压机在四川德阳建成投产。


上一页|1|
/1页